凡治伤寒,须识表里,汗下无?但阳邪即去,势必多寒,使此时而治,非其治则阴邪为害亦正非浅,故又后出多寒者名曰牡疟一条,补其未逮,而用龙骨之体阴而用阳者,合蜀漆轻扬上越之物,直入肾脏,俾所伏之寒一吐而出,此实仲景隐会《内经》温疟一条为极重之证而分作两层治法,以杀其势之意。
雍正癸丑,疫气流行,抚吴使者属先生制此方,全活甚众,时人比之普济消毒饮云。与天地参而在气交之中,随天地之气以升降浮沈。
若能明此八字,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,一百一十三方,了然于胸中矣。经云、少阴病,但厥无汗,而强发之,必动其血,未知从何道出,或从口鼻,或从耳目,是名下厥上竭,为难治也。
目不明者,里有热也。诸如此者,乃症之常,非热也。
夫头汗出者,五内干枯,津液衰少,慎不可再汗也。夫上下者,阴阳之根蒂也,脾胃者,上下之枢机也。
经曰、诸虚乘寒,则为郁冒不仁。刺入三分,留三呼,灸三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