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治风湿者,必俟天气睛明发其汗,但令其汗微微似欲出状,则风与湿俱去,而病自解矣。 若脉不至,虽有外热,恐是假热,须防阳脱,宜急灸少阴,速通其阳,则脉可复也。
邪正相争,争于阳则热,争于阴则寒,故往来寒热也;争已必衰,衰则止,故休作有时也;少阳病已入半里,将近厥阴,故默默不欲饮食也;少阳胆与厥阴肝相为表里,故曰:藏府相连也。成无己曰:劳复则热气浮越,与枳实栀子鼓汤以解之。
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,有阴无阳也。此由于汗出不彻,故阳气怫郁不得宣越,所以其人烦躁短气,脉涩,不知痛处,乍在腹中,乍在四肢,求之而不可得也。
伤寒一、二日即厥,四、五日仍厥不已者,是阴盛阳衰之寒厥也。经以伤寒、中风五、六日,往来寒热,交互为文者,发明风寒至此,同归于一致也。
今病人小便不利,大便乍难乍易,何以知其有燥屎耶?半表者,谓在外之太阳也;半里者,谓在内之太阴也。
由于膏梁之人,冬不藏精;辛苦之人,冬伤于寒,内阴已亏,外阳被郁,周身经络,早成温化,所以至春一遇外邪,即从内应:感寒邪者,则无汗,名曰温病,当以河间法用水解散,审其表里以解之。此言热邪内结者也,热邪内结而致下重,故纯用苦寒以胜热而厚肠也。